社會工作者當事人的經驗之談
發布者:網上發布
然后就說到做事了,機構總干事顏老師告誡我們:“到了工作崗位,一定要先做人,后做事,只有把人做好了,用人單位才會給事情給你做”,的確,剛去單位的時候,整天都是在打雜,拿報紙、發報紙、泡茶、收拾桌子、整理文檔,雜事小事什么都得做。做這些事情千萬不要認為這不是社工的工作,就可以不去做,其實這些都是用來考驗我們的工作態度的,就是剛才我們所說做人,因為做人往往就體現在這些小事雜事上,當你把這些小事都做好了,自然會有大事重頭戲等著你去做。
我就這樣熬了一個月,后來街道殘疾人職康中心要揭牌開業,主管領導要我做一個職康中心揭牌儀式的實施方案,除了做實施方案,還要寫揭牌儀式的議程、主持詞、領導致辭講話等一序列講話稿,同時還要與廣告公司聯系商談一些會場設置、陳設的事宜。做這些事,則是用來考驗我們的能力的,只有能力出來了,我們才能獲得肯定,才能在哪里立足,才能更快的從“赤腳社工”上升到“江湖社工”,可以說,在這個階段,我們的工作一點都不專業,甚至毫無專業可言,但這并不要緊,獲得領導和同事的肯定才是最重要的。
職康中心揭牌之后,我又參與了“社區選舉”的工作,通過社區選舉,給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,在社區選舉的工作中,我認識了大浪街道20個新上任的居委會主任、民政員,并與之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。
社區選舉完之后,回到職康中心上班,開始了家訪,招募會員,這時候,前兩個月工作打下的基礎就開始發揮作用了,因為各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殘協專職委員幫助和支持,很快為職康中心招募到30名殘疾人會員。這個階段,就是由“江湖社工”轉變到“專業社工”的時候了,我與同事對每一個會員從身體、心理、家庭做了評估,并為每一個會員制定了康復檔案,同時根據每一個會員的需求和特點制定了詳細的康復計劃,并適時給予督導。
對不能前來職康中心康復的殘疾人,我們每周定期的家訪,與殘疾人朋友聊天、話家常,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況,同時,對一些出現危機的殘疾人進行個案輔導。我們還對康復需求和特點相似的殘疾人開展小組工作,并定期組織游園活動、乒乓球比賽、插塑料花比賽、羽毛球比賽、唱歌、看電影、登山、旅游等活動。我也在一步一步的向專業化的道路摸索和發展,讓自己能真正的做到在工作時按部就班、行云流水和榮辱不驚。
最后該說到做學問了,我們都知道,社工在工作的過程中,一定要充當一個研究者的角色,因為研究問題是我們有效解決問題,科學評估問題,合理設計服務方案,準確理解服務對象行為的依據,研究我們所開展的個案、小組和社區活動,本身就是對自己的工作的一個評估和總結,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專業服務水準,還可以為自己作為社工心路歷程做一個見證。我們機構的 “周報、月報、季報、年報”,為我們做學問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。周報,記錄我們工作的每一天;月報,抒發了我們一個月來的感受與心得;季報,濃縮了我們一個季度的專業精華;年報,則為我們一年來的工作做一個總結。在周報、月報、季報里,留下了我們從“赤腳社工”到“江湖社工”再到“專業社工”的一個成長的足跡。因此,做好學問,才能做到兼收并蓄。
有人說:“一個成功的人,不僅要有馬上功夫,還要有馬下功夫”,我覺得,做人、做事就是馬上功夫,而做學問則是馬下功夫。馬上馬下功夫可以相互補充,相互促進,二者要相得益彰,只有這樣社工才能縱馬馳騁,才能真正的做到健康美滿、和諧慈善。